做好高原生态记录者(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)

新闻热点 2025-09-14 16:28:44 121

  走进位于西藏拉萨的做好者报高原生物研究所,副所长杨乐熟稔地用藏语和门卫打着招呼。高原国建功西这个湖南汉子来这里工作已有20余年。生态矫揉造作网“现在,记录我的效祖家乡就是西藏。”他笑着说。做好者报

  2004年,高原国建功西大学毕业的生态杨乐选择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,从北京来到西藏,记录从此和这里结下不解之缘。效祖

  从志愿者到研究者

  刚来西藏,做好者报杨乐被分配到自治区卫生监督所工作。高原国建功西在服务即将到期时,生态矫揉造作网杨乐有些困惑:“我还要留在这里吗?记录”清晨的一声鹤鸣,帮杨乐下定了决心。效祖

  2005年2月底,在拉萨林周县,杨乐偶遇了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黑颈鹤研究专家仓决卓玛。“来我们这里参与黑颈鹤研究,你有兴趣吗?”仓决卓玛向他发出邀请。生物学专业出身的杨乐动了心,随后,他跟着研究团队开展了一次黑颈鹤野外观察。

  杨乐一直都记得,那天早上,他被一阵叫声惊醒,走出房间,发现是一群黑颈鹤在野外翩翩起舞。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大量黑颈鹤的野生种群。清晨的寒霜中,杨乐屏息架起望远镜,目睹了200多只黑颈鹤的舞蹈。

  随着对这片高原了解加深,他深感这里专业人才不足。“黑颈鹤需要的不只是观测,还有科学支撑下的系统性守护。在这方面,我能做的工作有很多。”杨乐琢磨。

  于是,杨乐留在了西藏,来到高原生物研究所从事黑颈鹤的研究工作。

  风餐露宿,开展野外调查

  虽然去过很多地方,但令杨乐印象最深的,还是在林周县野外深夜的那一声鹤鸣。“林周县有两块主要的黑颈鹤宿栖地,相距不近。我们人力有限,通常只对其中之一展开定点观测。”杨乐思考,如果不能在同一时间对两块宿栖地进行观测,如何确定两地之间的种群没有重复统计或者遗漏?

  于是,一天傍晚,他在统计完第一块宿栖地的黑颈鹤数量后,沿着河滩骑车前往另一块宿栖地,并在深夜抵达,顺利完成了黑颈鹤的观察记录工作。

  返程时,由于天黑和不熟悉周边情况,杨乐已经辨别不出回去的路,只能在黑夜里硬着头皮前进。寒风呼啸,他心里满是焦虑。突然,远处传来一声清亮的鹤鸣。“这是黑颈鹤的声音,沿着这个方向回去准没错,这是它们在给我指路呢!”

  风餐露宿没能阻挡杨乐的脚步。2007年以来,杨乐对西藏黑颈鹤开展了10余次全区范围的冬季调查,野外调查的足迹遍布西藏每一个区县,每年行程近2万公里。

  科技助力高原生态恢复

  二十余载,黑颈鹤陪伴了杨乐的高原岁月,也见证了观测技术的持续提升。

  之前,研究人员需要从早到晚守在野外开展观测。为了完整观测到黑颈鹤的日间行为节律,在使用单筒望远镜持续观测的同时,观测人员还得用录音笔来口述记录相关情况,晚上再花更多的时间转换为文字材料。而现在,随着高清摄像头、无人机投入使用,观测变得更加便捷。

  在西藏拉孜县曲玛乡,杨乐来到河水一侧,他用手机联系对岸的工作人员,两人同时升起无人机。“我们保持速度一致,缓缓向前推进。”杨乐通过电话发出指令。

  两侧无人机同时起飞,通过多点观测对整个河谷栖息的黑颈鹤进行观测,这让研究人员可以整体记录河谷中黑颈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,不用担心发生遗漏。“这是之前很难想象的记录方式。”杨乐感慨。

  位于拉孜县的栖息地,是他这些年的新发现。有一次,杨乐在这里开展野外科考,意外发现了这里有规模庞大的黑颈鹤种群。这个小小的河谷中,栖息着近2000只前来越冬的黑颈鹤。那天清晨,他驱车进入河谷,看到成百上千只黑颈鹤错落分布。当他靠近时,一大群黑颈鹤从波光粼粼的水面起飞,在晨曦中飞向蓝天。

  “黑颈鹤种群数量持续增加,标志着高原生态持续恢复,这里也有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一份贡献。”杨乐笑着说,“河谷里此起彼伏的鹤鸣,是我心里最美的自然交响曲。”

责任编辑:邱浩
本文地址:http://hebei.boxianghuihotel.com/html/261b7099668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新兴际华实现高性能尼龙66长丝全流程国产化

怀孕流浪狗到广东一商店乞食,生下小狗“托付”老板照顾,老板:小狗现在就住在店里

早读|广东高考录取结果查询方式公布;“西夏陵”申遗成功

光明网评论员:电动车新国标让安全落到实处

美国驻海地大使馆附近发生枪击事件 使馆关闭

友情链接